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11章 荣耀登场(2 / 2)


这位老爷子,是第一批客人中最懂行的,也是最权威的,因此卢灿安排戴静贤亲自陪并掺扶——两人在钱木老先生家就已经认识。

书画为收藏之祖,原来的虎豹别墅,被改建为书画双展厅。展厅内是全密闭式,分为挂展和台展两种,挂展的墙壁前面,竖着厚厚的玻璃墙,台展同样被玻璃罩盖上。

老爷子对里面的设置很满意,不比台北故宫差,不过,老爷子还是对戴静贤提了条建议:“小戴,灯光太亮了,对书画的保养不好。”

“欸!谢谢蒋老。”尽管戴静贤很清楚,今天将所有灯光打亮是为了迎客,他还是衷心谢谢老先生。

“王羲之《瞻近帖卷》在哪儿?带我去看看,对了,还有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对了,还有《陆玄致从叔陆痒书》……”老爷子拍拍戴静贤的手,催促道。

这里的名画不少,不乏珍品,可对于见惯了珍品文物的蒋老爷子,还算不得什么。真正被他看上眼的,以他所说的三件为珍。

除了《陆玄致从叔陆痒书》,其它两件宝贝,都是玖宝阁秘藏,多年来第一次面世!

也正是这三件绝对国宝级珍品的展示,才吸引了众多的收藏家,以及无数的收藏爱好者,从世界四面八方赶到虎园的。

在字画一馆最中心的位置,玻璃罩将这件小幅作品保护的严严实实,四周拉起警戒线,参观者只能在一米外观看。展台旁边,还有一名安保,时刻盯着这件藏品。

这里展示的,正是王羲之的《瞻近帖卷》。

可惜,并非墨迹本(原本),而是智永大师的摹本。

智永大师又是谁?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他是南朝到隋代的著名书法家,也是“永字八法”的最早提出者!

智永大师一生为推广王门圣书,不懈努力。所临《真草千字文》,楷书草书逐字对应,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临摹,一共撰抄八百多份,广为分发。

蒋复聪老爷子来到虎园,最主要目的就是奔着这份智永大师临摹的《瞻近帖卷》。

巧了,他前一段时间去东京,恰好在东瀛收藏家小川正字广巳家中,看到一本《真草千字文》。蒋老认为此墨迹本为智永真迹,正想办法确认——如果是真品,再想办法购回到台北故宫。

这不,回台岛与兄长钱木老爷子聊起这件事,结果从钱老那得知,虎园博物馆不知从哪儿收来一批天籁阁旧藏,其中就有王羲之《瞻近帖卷》智永摹本。

不仅如此,这批天籁阁旧藏中,还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残本,大量的宋代书画藏本。据他弟子戴静贤透露,这批旧藏,以价值连城形容,毫不为过。

也不知卢家小子从哪儿弄来的?这事,连戴静贤都不清楚。他只记得那天晚上,一帮人趁着夜色,将一只只大箱子运到库房。

开箱的人员,只有卢灿、福伯还有李林灿三人,里面究竟有什么,也没有正式登记成册,而是做成了秘册。

第二天,李林灿见谁都乐呵呵的!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见到实物,蒋老爷子才不管什么警戒线,直接将警戒杆挪走,迈腿就进。

旁边的安保想要阻拦,戴静贤瞪了他一眼。

《瞻近帖》是小本尺牍,也就是小幅书信,是王羲之写给妻舅郗愔的一封信,信中对郗愔来会稽居住的消息,感到高兴和期盼,并希望他能告知来期。

老先生趴在玻璃展柜上,用手扶着老花镜,一点点细看,边看边念叨,“烟霏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安保不懂,戴静贤懂啊,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夸赞王羲之的小草书的一段话。

这幅尺牍上,一共有十九枚钤印,将周边盖得密密麻麻。

最早的题款是唐代虞世南的“鸾飘凤泊,得偿所愿”,当时私人印章不甚流行,只有落款和题词。

鸾飘凤泊形容的是字好,得偿所愿形容的是自己心情畅快。这八个字也说明这幅摹本出现的原因——虞世南是智永大师的得意弟子,这幅字是他找师傅求来。

这么推测,虞世南应该见过真本。

想想也正常,智永大师当时还拥有王羲之《兰亭序》的墨迹本呢,只不过被酷好二王的唐太宗李世民给收罗走了。

接下来似乎沉寂了一段时间。

第二枚已经是钤印——“渤海图书”。

很现代的一个名称,可蒋老爷子是谁?他很轻松想起,这是唐武宗李炎的私人藏书印。

也就是说,这幅画曾经进入过唐皇宫。

第三枚印章,已经从唐末跨入五代时期,是杨凝式的“虚白”印。

杨凝式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字虚白,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杨六代”。

第四枚印章,已经进入中宋,钤印“君谟”,这是宋四家之首的书家蔡襄的字。

………………

其中最多的是天籁阁或项子京的印签,一共九枚,可见这位老先生对这幅作品的喜欢程度。

最后一枚钤印,“淡翁”,是道光年间的书法家叶志铣的别号。

十九枚题款或印章,将这幅字的传承脉络描绘的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