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36章 戈家藏宝(2 / 2)

这件堪称空白期的精品瓷器,终于落入卢灿袋中。

交易完成后,卢灿随即安排丁一忠,将上午购买回来的二十多件古玩,还有这件大罐,送回宾馆。

十五万新台币落入腰包的戈伟,心情大好,连忙喊过儿子戈多,让他帮忙一起送。旋即又吩咐女儿阿如去煮饭做菜,死活要留卢灿及裴东岭午饭。

卢灿没急着离开,在小板桌旁,和戈伟、裴东岭一起闲聊。

做公证人的裴东岭暗自吃惊,不显山不露水的戈家,竟然还藏着这么一件宝贝?羡慕嫉妒自然有一些,于是带着开玩笑的口气说道,“伟哥,你再去找找呗,说不定还能翻出几件老东西。这样一来,你戈家就彻底翻身,阿多也能上一家不错的自费大学。”

卢灿眼睛一亮,这话他早就想说,不好出口,现在裴叔替自己说出来,太好了。

戈伟推推眼镜,迟疑的看看卢灿,“卢少能帮忙看看?”

嚯?听其语气,家中还真有老东西呢!真是意外之喜。

卢灿连忙点头,“戈叔去找找,未必是瓷器,什么都行。有不错的,我会给个好价格。”

戈伟匆匆离去,不一会传来翻箱倒柜的声音。

“没看出来啊,戈家底蕴还挺深。”裴东岭端着乌龙茶喝了口,悠悠感慨一句。

卢灿笑笑没说话。

台岛在明代以前,人口不过六十万。明清两代,很多渔户上岸,内陆又迁移过来很多户籍,尤其是清入中原后,沿海不少居民追随残明军队,移户到台岛,让台岛人口暴增。

最近一次移民高/潮,是KMT败退台岛引发的。以军公教为首的移民,人数超过百万,再加上随军的民户和富商,让民/国四十年的台岛人口,第一次突破一千五百万。

这些新移民,带来多少好东西?不计其数啊。

尤其是那些自发跟随KMT来到台岛的民户,基本都是有钱人家——没点积蓄付不起渡海费用啊!这样的人家,有几件珍品古董,情理之中。

卢灿估摸着,戈家就是这种情况,不知他家还有什么好东西?

不一会,戈伟拎着一只竹篮,里面装了七八件物品,阿如跟在后面,又提着两件瓷器。

卢灿和裴东岭连忙起身,把板桌归置好。那父女两人,将所有东西都放在桌子上。因为有了那个大罐的先例,这一次,两人很小心。

“伟哥,家中老东西不少嘛?你可算是深藏不露啊?”裴东岭打趣道。

戈伟推推眼镜,嘿嘿笑了两声,眼神始终落在卢灿的手上。

第一件上手的物品是阿如拎来的瓷器,学名叫做青花平肩莲纹瓮。

很多玩收藏的人,将瓮等同于缸,这种观点错得很厉害。在《饶州窑器形录》中有明确记载,“瓮者,窄口短颈、粗腹宽足径”。

因此,瓮更像上下一样粗的高坛子,肩部收口,口径要小于足径。

至于为何将瓮缸联系在一起,还是与佛教的高僧大德坐化方式有关。

佛教高僧,在仙逝后,经常被安置在缸中进行火化。火化之后的骨灰,再被装在瓮中。因此,有信佛之人,将瓮缸并在一起,时间长了,就给人一种“瓮”“缸”同类的感觉。

瓷器中的瓮器不多,这也是卢灿第一就选择这件瓮器上手的原因。

不过,让他有点失望,这件瓮器是典型的清代嘉庆时期民窑出品。

胎质有些疏松,青花沉闷,蓝色不甚鲜亮,无凝聚斑点和晕散现象,有飘浮感。卢灿再翻翻底款,“甲辰年制”,这是典型的民窑年代款。

将青花平肩莲纹瓮放到一边,卢灿抬头说道,“戈叔,这件瓮器,嘉庆民窑。如果你想出手,让阿多带去八德楼,低于三千新台币不要卖。”

民窑虽然不值钱,但这瓮器,器形够大,高足有六十公分,这让它多少还能值点钱。

他的话让戈伟有些失望,这是明显不想要的节奏。不过,旋即有笑着点头——毕竟还能卖出他一个多月的工资不是?

第二件是双铁环提梁壶,卢灿看了一眼,呵呵笑道,“这壶您留着继续喝茶吧。”

卢灿都无需上手,其造型,这就是一件民/国时期制作的普通家用茶壶。这东西即便是三十年后,也不过百十块钱,没甚价值。

两件瓷器无惊喜,让卢灿心冷了一半,顺手从篮子中拿出一件笔筒。

入手沉甸甸,触手感觉有点怪!

这是一件黄杨木雕笔筒,通体黄中泛红,高足有四十公分,算是笔筒中的“战斗筒”——卢灿还真没见过如此高度的黄杨木雕笔筒。

腹壁浮雕梅兰竹菊四友图,刀工还不错,是清代东阳木雕手艺。

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有着强烈的平面装饰风格,其风格特色很好认。

卢灿用手指,弹弹腹壁,发出“空空”的声音。

这件“战斗筒”难怪这么高?其内部有夹层!

也不知藏有什么宝贝!

卢灿扬扬手,“戈叔,这件黄杨木雕笔筒,清末期东阳木雕工,作价一万新台币,我收了!”

………………

本,请大家来支持一二。

好不好另说,每天三更万字,真的挺累。

可是成绩呢?让人寒心,截至目前,八十一万字,收藏五十、跟订二十。

让我写得都没什么动力!

如果大家觉得这本书,还有一读的价值,请来这里支持正版,支持火火一把!

另外,有条件的朋友,帮我传播传播!唉!写手苦逼啊!

大家的支持,才是本书不太监的前提!

再度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