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80章古镇(1 / 2)


腰间多了一只手轻轻揽住,倾笋刚开始还微微有些身体僵硬,但是随后却也放松下来。任由他放着。

简之信就这么保持着揽着她入睡的姿势,一直到天明。

次日,再次出发前往古镇。

两人头次的默契,就是偏爱于古镇的清雅与安宁。

一路踏着青泥石板路,瓦房是清的,土灰色的墙。一片有一片整齐有序的瓦片在木头架子井井有序的排列着,既不单调又不乏味。

一种简单明了的感觉涌上心头。

这种美:是一种特色美,木梁横七竖八地摆列着,接头处的一个个惟妙惟俏的龙头,寓意一个人像龙一样飞翔。木架上,刻上了精美的图案,令人赏心悦目。

倾笋很喜欢古镇,这可能是因为她那独特的乡土情结,从小就生活在古镇的缘故吧。

以前,她是居住在江南地带的,那种大宅民院。

看着古镇那熟悉的石皮路,临街的小铺,编了号的门板,耳熟能详的小吃,还有那一座座各式的石桥,桥下漂过的那粼粼清波,偶尔摇过的一条小船,带着那“咿吖、咿吖”的木浆声。

仿佛又回到了靡靡童年,闻到了故乡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耳边回响着小巷深处传来的“阿要小馄饨吃伐……

细雨无声,万物无邪,也许,是离这个温柔蕴藉的江南古镇太近的缘故,倾笋静静地感受这里的恬静,反而无法用确切的语言来描绘有着2500年沧桑之地的种种动人之处。

现在仿佛只是暂时地远离,倾笋闭上眼睛,那种油然而生的熟悉感差点让她热泪盈眶,用无牵无碍的心去感受、去体味……她觉得,这里最好的景致是在雨中。

迷迷蒙蒙的天空,如烟如雾似梦似幻的雨丝,湿漉漉的青石板……一个让人寻觅已久的本色古镇就这样鲜灵灵地呈现在他们的眼前。

看,一带蓝莹莹的市河穿街而过,橹声唉乃,漾起浅浅的波纹,摇碎了被雨水漂洗得愈加乌黑发亮的屋瓦,莲青色的水阁、廊棚、吊楼、河埠头,以及悬挂在长廊下的如火焰般跳动的灯笼。

两人并肩而行,倾笋侧头望他,只能看到他那棱角分明的俊逸轮廓,在烟雨蒙蒙中,仿佛看的不是那么的真切,虚无缥缈起来。

没由来的,她一阵心慌。

仿佛是感受到她的莫名不安一般,简之信扭头回来看她,伸出大手紧紧的握住她那略微冰凉的小手,用体温逐渐温暖她,让她不安的心思慢慢的转换为安静。

嘴角微微扬起,她想要的,便是有这么一个人,拉着她的手。逐渐漫步在一切美景之中,仿佛融入成了画,永恒。

心里莫名的感到一丝幸福感,让她心情开始变好。

眸子又转换去看那些美景,随着雨落的,还有盛开的满枝花瓣,或粉红,或洁白,于是,绿肥红瘦之间便又滋生出了许许多多幽怨婉转令人无端惊觉的美丽和惆怅。

在雨天,古镇总有着说不尽的缠绵悱恻。

行走在那条悠长悠长的小巷中,有没有一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与谁擦肩而过呢?

人们寻找着,五颜六色的花伞穿过观前街,走过应家桥,越过古廊棚,登上仁义桥,绕过九曲廊,停驻在香火缭绕红烛高烧的财神湾的财神庙前,看着滴答的檐雨切割着狭窄的视线,被停泊在水中央的“拳船”上发出的急切而热烈的锣鼓声所吸引。

仿佛一切灯火阑珊处,只为寻找那一抹安宁的芳香。

偶尔在河的对岸响起一两声吴侬软语,一下子使人的心柔软到了极点,生怕承受不住似的,急忙挤进那些酿酒、刨烟、纺织、蓝印花布、根雕、竹编、制笔等一个个洋溢着日常质朴生活气息的传统作坊里。

喝一口甜甜的糯米锅巴茶,再品尝一口有着美丽动人传说的甜咸兼有的姑嫂饼,红绿鲜明交映成趣的熏豆茶则让人品味出了普通人居家生活的那种滋味。

倾笋觉得,她快要爱上了这里,喜欢上了安静,喜欢上了普通的宁静。

要不,到依河傍水的“访庐阁”小坐一番,来一杯清香甘醇的菊花茶,那青绿色的液体仿佛是初春晶莹的草芽,让人倍觉生命的清澈。

雨还在下,而重檐翘角、浮雕鎏金,历千年劫难而不衰的修真观前的古戏台上韵味十足的传统花鼓戏仍在风雨中传唱,唱者不倦,听者不厌……走得累了,依着水廊的美人靠,看着操着各色口音的游人从面前走过,时间就在细碎的雨点中缓缓流逝。

来这儿的人大约都想找回点什么吧,那他们找到了吗?

怕是找到了的,倾笋看到他们来来往往的脸上,洋溢着的灿烂笑容,在烟雨红尘客栈中,绽放出属于他们的故事与酒。

而她,握住了属于她自己的幸福。

古镇无声,游人亦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