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3章(1 / 2)





  “是块好玉,你尽管留着。我只问你一句,你要你父亲回来的,可是你自己出于自愿的?”

  贾环点点头,闪着泪花跟贾母道:“这是孙儿该做的,百善孝为先,孙儿想利用这次机会好生孝敬父亲一回。”

  贾母撇嘴笑:“好孩子,因孝如此,难能可贵。我也该说话算话,回头我自会托人想法子把你父亲从西北弄回来。”

  贾环欢喜地给贾母谢恩。宝玉也高兴,他不好跟贾环比显得太差了,他跟着一块跪地给贾母磕头致谢。

  贾母揉了揉太阳穴,打发贾环和宝玉去。她眼看着二人离开的背影,目光最终落在了宝玉的脖子上。贾母突然头皮麻了一下,叫住了宝玉。

  宝玉转头纳闷的看贾母。

  贾母叫他回来,问其道:“你脖子上的玉哪里去了?”

  宝玉滞住,支支吾吾的不知道该怎么跟贾母解释。贾母厉害他一句,吓宝玉一跳。宝玉这才老实交代了,那玉在上个月丢在了五台山。宝玉和师兄弟们找了一天一夜,仍没找见。因上次砸玉的事件,闹得宝玉心里害怕。所以他回来了大也不敢跟贾母说,怕惹贾母生气,所以一直瞒着她老人家。

  贾母骂他:“糊涂!那玉可是你的命根子,丢了,就该早早的说!”

  宝玉低头认错,接着道:“本来还想知会您一声的,后来寺里来了个跛脚道士,见了我就喊着什么‘完了完了,元神散了’之类的话。我怕说出来您听着更不吉利,埋怨我,我就没敢。”宝玉声音越来越小,他说罢,便偷偷抬眼瞄一下贾母。

  “坡脚道士?”贾母来了精神,追问宝玉他还说了什么。

  宝玉老实的摇摇头,十分不解贾母的反应。

  贾母琢磨道士那句话,顺便打量宝玉。什么叫元神散了?如果是这样,宝玉怎么可能还清醒。贾母想了想,抬眼问宝玉:“你确定他说的是元神,不是什么神瑛侍者?”

  “神瑛侍者?”宝玉挠挠头,也弄不明白了,“当听着是神什么的散了,不大清楚,我还以为他说的是元神。”

  “最近可有什么身体不适?”贾母追问。

  宝玉奇怪的摇摇头,表示他一直很好。贾母点点头,打发他回去,回身就安排鸳鸯去请个大夫去梅舍常住。原著里宝玉一丢玉,精神就有些糊涂。贾母觉得提前准备些很必要。她倒想看看这到底是普通的身体问题,还是那些什么神仙宿命之类的神叨叨的东西。

  安排好这一切,贾母披上了大氅,笑着跟鸳鸯道:“饭后走一走,对身子好。”

  鸳鸯笑着称是,眼见天似乎有些昏暗了,她命四个丫鬟提前点亮灯走在前头带路。贾母信步往外走,速度不快,方向确是直奔着梨香院。鸳鸯心里明白了,越加小心的搀扶贾母过去。

  人还未到,王夫人就从梨香院得了消息,急急忙忙的跑来迎接贾母。她身穿青团花浣花锦衣裙,云鬓里简单攒了几根银簪,衣着素净至极,配着她脸上柔柔泛起的微笑,整个人看起来异常慈善亲和。

  贾母免了她的礼。王夫人便从鸳鸯手里接过将贾母的胳膊,搀扶着她老人家进屋。正房是佛堂,不宜谈事。贾母直接拐到了东厢房,也算宽敞。

  贾母落座后,还未开口,王夫人就麻利的奉上热茶和好点心。贾母啜了一口茶,转即笑着对王夫人道:“你越来越有心了。”贾母一语双关,“有心”的意思跟算计差不多,暗讽王夫人的意思十足。

  王夫人好似没听到一般,憨笑着低头,不多言。

  贾母笑了,看来她是有所防备。既然如此,也便不用拐弯抹角,贾母直接问王夫人今日是不是见过贾环。

  王夫人大方的点头承认:“媳妇儿确实见过他。环儿年纪还小,得了愿望不知该怎么选最好。媳妇儿擅作主张,给这孩子提了点意见。听不听得不要紧,但作为嫡母,总该是要教导孩子的。媳妇儿还怕他多心,以为我怎么吓他呢,特意把一块好玉给他做安慰呢。也不知这孩子怎么想的,但愿他别误会我。不过环儿这孩子懂事,到不至于吧。”

  王夫人话说的滴水不漏,显然是经过数次演练的。

  贾母也没打算从这件事儿上对王夫人怎么样,王夫人对她来说已经不构成威胁。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王夫人干了什么,而是王夫人改没改好。很显然,这位主儿是打不死的像小强,永远的四害,改不好!

  贾母乐呵呵的笑了两声。王夫人乍听不觉得什么,声音落了却觉得有些阴森森的,弄得她心里直发毛。

  王夫人故作不知的叹道:“也不知道贾环最后的愿望会是什么。”

  怨言看了眼贾母,告诉王夫人贾环最终的选择。

  王夫人惊讶的掩住嘴,言语里带着激动:“这孩子真懂事,真孝顺。没想到他小小年纪,竟如此难得,不枉老爷平日对他的谆谆教诲!”

  贾母呵呵笑,点点头。

  王夫人说完话就紧缩身上每一个毛孔,以为贾母会对她发无名火。没想到老太太竟突然变得大气了,大有以前她没改变时那股子慈祥劲儿,万事儿宽容大度。

  王夫人粲笑凑上前,小心的问贾母时不时答应了贾环。

  贾母又点头。

  王夫人突然合掌,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跪地给贾母磕头,感谢她。

  王夫人突然这样了,贾母也不觉得奇怪,讥讽笑她一句:“这都是念佛的‘功劳’!”

  王夫人呆了,等她反应过来抬首,脚步声渐远,贾母已经带着人走了。王夫人挑了挑眉毛,眼看着贾母消失的方向,直到金钏跑到院外左右仔细查看告知她人真地走了,王夫人才翘起嘴角,得意的笑了。跟贾母过招几十个回合,她终于赢了一把。

  鸳鸯不喜王夫人那态度,就知道这件事儿背后肯定有猫腻。她不好多说,又不愿看别人欺负贾母。王夫人在佛前修炼成精了,若是二老爷回来再助他,鸳鸯真怕荣府刚平静下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鸳鸯故而去试着劝贾母,跟她说没必要想法子将二老爷从西北弄回来。

  贾母坚持要做,“答应孩子们的事儿,岂能是戏言。我若不守信,为老不尊,将来如何在晚辈们跟前树立威信。”

  “可是二太太如今这样,一旦二老爷回来了,二房那边岂不是又该让您老人家操心?”鸳鸯忧愁道。

  贾母笑了笑:“算不得什么,秋后的蚂蚱罢了。跟别的麻烦的愿望比起来,这件事还算简单呢,我算得了便宜。我既然能把他弄到西北再弄回来,同样可以再把他弄回去。想惹我这个老家伙,可没门儿了!”

  鸳鸯被贾母逗笑了,瞬间长了斗志。她料知才刚是自己多虑了,拍手称赞老太太威风。

  其实贾母让贾政回来,还有另一个考量,事关贾政贾环父子的。王夫人以为只要自己把贾政叫回来,她身后就有靠山了。贾母这回就让她知道什么叫做“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贾母等林如海夫妻来瞧他时,跟林如海简单说了此事。调任个小官倒也简单,不算什么大麻烦,林如海走动俩下说几句话就好。夫妻二人走时,特意留黛玉在荣府陪贾母几日。晚上,贾母还是和黛玉睡一张床,祖孙二人闲聊起闺中话。贾母劝她躲在世家之中走动些,混个闺名也好。

  黛玉有些忧心,担心自己与人不合反给她父亲惹来麻烦。“什么公主郡主、相国孙女、将军女儿,我都惹不得的,谁知她们什么样儿,若有个焦躁脾气的。她们回家告了我的状,耽误了父亲的仕途,真是我的大过错了。”

  贾母笑着点一下黛玉的额头,“你这脑瓜子就是机灵过了,想太多。你预算最坏的结果,确实能在心里有个万全的准备;但过于忐忑计较,反而会错失很多乐趣和机会。交朋友的好处远比你想象的强大,别错过。”贾母说罢,慈爱的摸了摸黛玉的头。

  黛玉受益匪浅,想想确实如贾母所言,她应该去尝试一下。比如这月末相国孙女过寿,原本她拒绝了继母的邀请,看来还是去一趟好了。

  林如海夫妇就让黛玉在荣府住了几日,回来就发现黛玉对出外应酬这件事没有半点排斥了。林如海很高心,会心的笑了,跟孙慕青道:“说来惭愧,夫人竟比我更了解她,她果然听她外祖母的劝告。”

  孙慕青谦虚的摇头:“老爷快别夸我了,我也不过说了一句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