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9节(1 / 2)





  魏陶根本就不敢把金人提出的条件禀告给赵策,又重新与金人谈,金人不松口。幕僚献计:“大人,您不如想金人提出归还大皇子与两位公主,或许皇上会同意。”

  金人手中最不舍的放的就是太上皇,其他人其实都不是太重要,于是金人又提出,可以归还大皇子与两位公主,但是要拿绥、熙二州来交换。

  魏陶将金人的要求告知赵策,被赵策骂得狗血淋头,直言:“大梁的土地一分一毫都不会让给金人,今日真用绥、熙二州换了人,明日金人就敢拿太上皇来要求朕割地赔偿。”

  朝中的臣子们肯定也是不同意拿大梁的土地与大皇子等人,赵策不差继承人,大皇子便显得无关紧要。最后,赵策召了宋淮来商议此事,道:“大梁与金国打了这几年仗,国库空虚,对百姓也是极大的损伤,这金国也差不多,所以两国还是要继续谈下去的,只是魏陶实在不会办事,绝对不可以像他与金人谈的那样,子平,我这次派你去谈,我的底线是燕京地区一定要拿到手,至于钱财方面,可以放宽些。”

  宋淮了解了赵策的意思后,心里大致有了主意。回到家后,陆士仪拿出信件给他,“这是我大姐夫给你的回信,厚厚的一摞,看来查到了不少消息。”

  陆士仪的大姐夫郭昭任河北路转运使,金军入侵时,也曾联合河北的义军勤王,后来形势稳定下来后,照旧担任河北路转运使,河北与金国接壤,他对金国的情况比较了解。宋淮在两国开始和谈后,就写信让郭昭帮他查查金国皇室的情况,看有没有能够利用的地方。

  宋淮打开来信看了半响,笑道:“有突破口了。”

  陆士仪凑过去看,信上说道,金帝病重,金国的太子与五皇子争斗不断,但五皇子的母亲贵妃极得金帝的喜爱,是以五皇子在金国也有一股自己的势力,只是因为金国皇后出自权势之家,外祖后台硬,所以五皇子暂时是占下风,最大的依仗就是金帝的宠爱。

  宋淮笑道:“这些夷族与我朝不同,并不是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帝位,这位金帝就是继承了他兄长的位置,金国太子与五皇子相争,正好是我们的机会。”

  陆士仪问道:“什么机会?”

  宋淮道:“只有金国内部乱起来,大梁才有机会,我打算让人私下联络金国的贵妃与五皇子,许以重金,看他们是个什么意思。”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家晚安,明天见。

  第93章

  宋淮的计划自然离不开赵策的支持, 赵策准备一大批奇珍异宝, 还有江南的绫罗绸缎,宋淮带着其他官员与侍从前去燕京, 明面上与金国使者谈判, 暗地里偷偷贿赂贵妃身边亲近的人及贵妃的娘家,通过贵妃的心腹传话给贵妃。

  贵妃一系正与太子一系争得如火如荼,她收了大批财帛,心思动了,就开始在金帝面前为梁国说话。

  负责与梁国使者谈判的人都是由太子那边负责的, 贵妃自然也有借机构谗太子的意思, 她对金帝说:“皇上, 太子派人与梁国人谈判了近两个月都没有谈下来,您不如让桓端去谈。”桓端是金国五皇子的名字。

  金帝咳嗽了几声, 道:“梁国人换了一个皇帝, 他们的新皇帝作风强势,这议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急不来的。”

  贵妃还不过四十, 风韵犹存, 金帝宠爱了她许多年,便把她的脾气惯得骄纵极了,“皇上, 桓端也是您的亲孩儿,您不能厚此薄彼,你还说过桓端像您年轻时一样, 最疼爱这个孩儿,为什么让他屈居与别人之下?”

  “桓瑞年纪太轻了……”

  贵妃打断他的话,“,汉人有句话叫做有志不在年高,他们还有个九岁的宰相,我儿都二十岁了,成家生子,不小了。若是太子是个有本事的,我不会说什么,可是您看看,他都行的什么事啊,与梁国人打仗,屡屡打败仗,而且还心胸狭隘,嫉妒他的亲弟弟,您要是有一天不在了,我是情愿去下面陪着您,可是桓端怎么办,你忍心看着他死吗?”

  她哭哭啼啼地说了这些话,金帝听得不舒服,“太子与桓端是亲兄弟,不至于像你说得这样严重。”

  贵妃抹眼泪,“您宠爱我这些年,皇后早就看我不顺眼了,您觉得太子登基后,我还会有好日子过吗,汉人有个叫做戚姬的妃子,被皇后削成了人棍,连她的儿子也被毒死了。”

  金国灭了辽国,之后辽国占领的燕云地区都归了金国,渐渐有一些熟读汉学的士人在金国为官,贵妃本身就十分喜欢梁国人的首饰与布帛,于是常召这些汉官的夫人们进宫,听她们讲一些汉人宫廷的事情,最近一位汉官的夫人给她讲了戚姬的故事,贵妃听完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吓得连着两个晚上都做噩梦,梦到她被皇后削成了人棍。

  她又哭又闹,金帝想想就同意让五皇子与梁国人去谈判,若是谈得好,五皇子在朝中的威望也会高些。

  这位五皇子为人刚愎自用,再加上金军攻打应天府时被掳,关了好几个月,他对大梁深恶痛绝,但是贵妃千叮万嘱,目前对付大梁不是最重要的事,皇帝重病,先要从太子手中夺得大权才是最重要的。

  宋淮等人威逼加利诱,竟哄道五皇子同意,恢复大梁长城以南的一切汉地,梁国每年给金国白银三十万两,同时与五皇子私下商议,每年给他十万两白银。双方在盟约上签字。

  与宋淮一同作为使者的官员拿着盟约松了口气,笑道:“这金国的五皇子可真是好蒙骗,竟然轻易答应了我们的条件,这下子我们可以回去给皇上交差了。”虽然每年需要给金人白银四十万两,但这些钱其实比起军备开支,不过百分之一二,差事办得好,众人回去说不定都可以得到升官。

  宋淮的表情却并不轻松,道:“先不能高兴得太早,这盟约上只是五皇子签字,金人随时都可以能反悔。”更别说和五皇子不和的金国太子。

  官员道:“反悔了该怎么办?”

  宋淮的手按在盟约上,缓缓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果然事情并不像他们想得那么简单,五皇子与贵妃一系的人得了好处,极力说服金帝放弃已经占领的长城以南的土地。金人占领这些地方后,行事野蛮,烧杀抢掠,不得人心,再加之赵策登基,励精图治,联合北地的义军,这些地方即使受金人管辖,但实际上各种起义不断,还不如直接放弃算了,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金国与大梁的几次交战都损失惨重。

  金帝虽然训斥了五皇子一顿,但他也被说得犹豫起来,毕竟这一年来金国对梁的战争败多胜少,但是太子一系的人当即就表示不同意,朝堂上两派纷争不断。若是金帝没有生病时,不会有人敢反驳他的意思,但如今他病重,渐渐有人动了其他的心思,太子心中不忿父亲的偏心,派了一支部队去偷袭宋淮等人,幸好宋淮早有准备,部署军队将敌人打退。

  五皇子趁机在金帝面前构陷太子有夺位的想法,两派纷争不断,竟无心再顾得上宋淮等梁国使者。宋淮将燕云的义军都收编起来,上书给赵策为其首领请封,并让这些人驻守在燕云地区。金人好不容易灭了辽人,占据了丰饶的燕云、河北地区,当然舍不得这块肥肉,可是等金帝处理完五皇子与太子的事情,再来与梁国人谈时,却发现梁军已经驻守城中,想要反悔,宋淮的态度很强硬,金人若是不守盟约,则梁国不惮于出兵。

  金国内部为储位之争,并不太平,再加上再加上五皇子已经签订盟约,金帝最终让金军彻底退出了长城以南的土地。

  宋淮等人回朝,收到大梁百信的夹到欢迎。此次与金人谈判,宋淮居功之首,赵策论功行赏,封他为临安郡王,并赐了奢豪的郡王府邸。

  家人都喜气洋洋,虎儿笑着对陆士仪说:“奴婢出了一趟门,听着茶楼酒肆里都在谈论大人的事情。咱们大梁自高祖建国,高祖、太宗等人几次北伐都没有收回燕云之地,偏偏咱们大人竟然就收回来了,大人建立了不世之功,日后一定可以名垂青史。”

  见她越说越夸张,陆士仪制止住她,“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最主要还是在于皇上,幸亏是有皇上的支持。”大梁建国后,有才有能的人多了去了,就拿李简与陆士仪的父亲陆观来说,他们早有收复燕云的想法,但之前的皇帝们一味的主和,大臣们再有能耐也不行啊。宋淮所做的事情,都是在李简的基础上做的,只是赵策罢免了李简,让宋淮接替他而已。

  宋淮与陆士仪想得一致,他甚至并不认为自己应该居首功,多次拒绝赵策的封赏,赵策执意要封他为郡王,他推辞不了,只能接受,但是低调极了,甚至没有摆酒庆贺。

  他苦笑道:“这个郡王我情愿不要,免得与皇上生了嫌隙。”

  陆士仪明白他的意思,“你与金人议和,挑起金国内斗,同时还能调兵遣将,震慑金人,大梁的百姓都看着,皇上若是不封你,百姓们或许要说皇上寡恩。事已至此,再想也没用了,只是现在处于风头浪尖上,咱们就要更加谨慎行事了。”

  她取出一封信来交给宋淮,“诺,这是驿站送过来的信,公爹写给你的,说是你如今出息了,封了郡王,他打算带着一家子人过来东京享福呢。”

  陆士仪说完这句话,就不再说什么了,宋淮庐州老家的事情她不方便管,还是交给宋淮自己处理吧。

  宋淮匆匆看完信,脸上的表情不好看,半响才说:“我还是派人回了一趟庐州,跟爹娘说明情况,让他们不要来开封了。”

  只怕是很难说服吧,大梁开国后,异姓的郡王就没几个,宋淮出息到这个份上了,陆士仪想想宋母的性子,不嘚瑟才怪。

  宋淮皱眉,“我并非不想接他们过来享福,只是京中环境复杂,我处在这个位置,一言一行都被那些台谏官们盯着,爹娘在老家倒还安稳些。”他最后还是派了亲信回老家劝说宋父宋母,陆士仪不知道他是怎么说的,最终,宋家二老没有带着家人来东京。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建昌四年底,有一次上朝,魏陶上书赵策,建议赵策召驻守在燕云地区的将领回朝觐见皇帝。赵策从善如流,将这些将领召回东京,给他们丰厚的赏赐,并封他们为枢密副使,同时将宋淮调任参知政事。

  宋淮原来担任中书侍郎兼御营使,虽然名义上处于宰执之下,但实际上掌握军权,直接对赵策负责,其权势在宰执之上,赵策此此举,不异于明升暗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