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1节(1 / 2)





  他忽然很想念一个人——孙妈妈,他的乳母。小的时候,在裴清殊刚刚从冷宫出来,搬去养母的寝宫时,他老是睡不安稳。那个时候只要他一从梦中惊醒, 孙妈妈立马就能察觉到,然后摸着黑走过来,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他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现在……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他早就不是小孩子了。

  裴清殊振奋起精神,从床上坐了起来,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让人去传内阁的几个阁臣,还有户部尚书、户部侍郎以及掌管户籍司的户部郎中入宫。

  最近这些日子,朝中又是税制改革,又是给官员提高俸禄,现在还要普查全国人口和土地,裴清殊自己都觉得,户部官员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他要是户部官员的话,恐怕都会觉得心里不平衡。

  朝廷一共设有六部,现在除了兵部在忙三大营裁军,礼部在准备开恩科的事情之外,工部、刑部、吏部都清闲得要命。

  为了让最近忙到晕头转向的户部官员心里舒服一些,裴清殊打算回头也给工部、刑部、吏部的人找些事情做。

  至于户部这边,如果人手不够的话,裴清殊说过,可以从翰林院和内阁借几个人过去帮他们。

  不过裴清殊的好意,被户部尚书龙启章给婉拒了。

  他们宁可自己忙一点,也不想让皇帝觉得他们无能,连分内的事情都做不好。反正多那几个帮忙的人也不见得就能减少多少工作量,还不如他们辛苦一些,全用自己人做事,总好过成天被好几双外人的眼睛盯着,怪不自在的。

  见龙启章他们坚持,裴清殊便没有勉强。

  和税制改革一样,统计全国人口和土地听起来简单,但真要实践起来,需要提前考虑到许多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如有很多流民和黑户,这些人听说朝廷调查人口之后,一定会选择四处逃窜。

  该怎么样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地配合官府的调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要想解决流民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给他们事情做,这样他们才能安安稳稳地呆在同一个地方,老老实实地接受户籍调查。”龙启章笑眯眯地说道:“当年皇上还是恒王殿下的时候,您提出来的办法就很好——号召流民回乡,让他们为官府做事,由官府给他们发放工钱。”

  裴清殊还没有当上太子的时候,曾经在户部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户籍司郎中。因为当时三皇子和曾家造反,四川又发生了地震,一时之间流民无数,大齐上下人心惶惶。

  为了安置流民,裴清殊就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方法,鼓励流民回乡,参与到家乡的重建当中。

  不过当时,这项政策的适用范围只在发生地震的四川省,还有被叛军影响较大的南疆几省,并没有普及到全国。

  龙启章现在这么说,意思就是想把雇佣平民为官府做事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

  不得不说,龙启章此人非常聪明。他的提议,可以说是顺着裴清殊当初的思路走的,多少有一些“拍龙屁”的意思。但这“龙屁”拍得非常到位,还一点都不着痕迹,让裴清殊听起来觉得很舒服。

  不过很快,陈起就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可是现在,朝廷所掌握的耕地,大部分都握在各地驻军的手中,并没有那么多土地可以用来让平民耕种。”

  这就牵扯到另一项制度的问题了。

  过去上百年的税收政策,导致大齐每一年的财政收入都非常有限。国库没钱,自然拨不出那么多的军饷。

  所以大齐的官兵,在非战时要去耕地,以补充军队的粮食补给。

  裴清殊有心要壮大大齐的军队,早就想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改革了。

  裴清殊认为,在国家没有战争危机的时候,让军人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种地是可行的。

  但在国家四面楚歌的时候,军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操练上,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他沉吟了一下,很快就说:“龙爱卿,你的提议朕很欣赏。不过彦之所言也很有道理。现在必须要将掌握在各地驻军手里的农田拿出来一部分,让流民为官府所用的计划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这样吧,朕再召兵部的人商议一下,你带着户部的人先回去,再商讨一下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试着草拟一份计划出来。”

  龙启章等人听了,便向裴清殊行礼,依次退了出去。

  等待兵部官员到来之前,裴清殊估摸着这些阁臣一大早上就被自己叫过来,肯定都还没吃早饭,就让他们先去偏殿休息,让小德子给他们准备了一些点心。

  陈起等人自是感激不已。

  公孙明比较特殊,他留了下来,和裴清殊一起用早膳。

  两人都这么熟了,也就不用遵循什么“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一边吃一边聊着天。

  “皇上现在可真是辛苦。以前您做皇子那阵儿,中午还能睡个午觉,最近您中午都没得过闲吧?”

  裴清殊笑了笑说:“嗯,刚开始的时候朕是不大习惯,用过午膳之后总觉得困倦。不过坚持下来之后,也就不觉着什么了。”

  裴清殊现在虽然忙,虽然累,但他心里感觉非常的充实。

  不得不说,能以皇帝的身份杀伐决断,比他当皇子、或是当太子的时候要畅快太多了。

  虽说当皇帝也有可能有很多无奈,没办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那一般都是针对皇帝的一些荒唐想法,朝臣们才会激烈地反对。

  一般来说,只要皇帝不做什么太出格的事情,大臣们都是会见风使舵,顺着他的心意来的。

  公孙明笑道:“现在大齐是百废待兴的状态,实在是没办法。您再坚持坚持,等三月开了恩科之后,情况一定会好很多的。到时候争取让您睡上午觉。”

  裴清殊点头笑了笑。

  “对了,刚才有旁人在,臣没好意思提。其实就像龙大人说的,让贫民为朝廷做事的想法很好,只是臣以为,这项政策不应只局限于农耕。”

  “哦?”裴清殊来了兴趣,“你的意思是?”

  “您还记得延和二十三年,咱们去山西的时候,发现当地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死在煤矿上么?臣以为,如果能将这些煤矿收为朝廷所有,由朝廷派出专人负责管理的话,情况一定会好上许多。当然,不仅仅是煤矿业,许多其他的产业,朝廷也可以参与经营。”

  在过去,大齐一直秉持着“不与民争利”的国策。除了经营盐、茶这两个可能产生暴利的行业,必须要有官府的盐引和茶引之外,朝廷在其他商业领域所占的比重都不大。

  官营煤矿和官营冶铁虽然有,但规模都非常小,仅限于为官府提供铁器,所制作出来的成品几乎不会在市场上流通。

  如果能够扩大官营产业的范围和规模的话,的确会产生不小的利润。

  只是这样一来,就难免要“与民争利”了。